“大家都爱汾酒”主题品牌传播活动即将开启******
1月25日至2月6日,汾酒联合抖音短视频平台即将发起#大家都爱汾酒挑战赛,在春节白酒营销的最佳档期,汾酒整装待发,通过“大家都爱汾酒”一系列主题品牌传播活动,与消费者共话“大家都爱汾酒”。
大家都爱汾酒,汾酒走近大家
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就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推崇。古往今来,在漫漫时光长河里,皇宫贵族、名人雅士、文人墨客“大家”都爱汾酒。近年来,复兴的汾酒改革归来,进一步走近大众消费者,以“中国酒魂”的丰厚底蕴和实力品质不断满足消费者的物质文化需求,赢得更广泛意义上的“大家”的喜爱。
大家都爱汾酒,汾酒亦不负大家的热爱。
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汾酒用心酿造让大家的生活更愉悦、更美好。此次活动正是汾酒搭建起一方与消费者交流、共创的平台,邀请大家参与其中,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充分表达内心的热爱与向往,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引领大家真正付诸行动追求美好未来。
带着热爱一起奔赴山海,汾酒邀你参与内容共创
1月25日,汾酒联合抖音短视频平台发起的#大家都爱汾酒挑战赛即将正式上线。参与方式:1月25日到2月6日期间抖音用户搜索#大家都爱汾酒话题,可通过手指比心手势触发“新年萌兔”贴纸,随机抽取“漂亮兔”“发财兔”“幸运兔”“快乐兔”,拍摄成短视频并发布即有机会获得惊喜奖励。通过这种趣味性的互动方式,汾酒与消费者共迎新年新朝气。
此前,汾酒与网易哒哒联合推出《新年狂想计划·你是什么热爱型人格》H5,参与者可勾选旅行、美食、事业、艺术等九大板块的新年愿望,列出专属于自己的新年计划清单。通过这样年轻化的方式,汾酒携领消费者,带上热爱一起奔赴山海。
为了让更多喜欢汾酒、热爱生活的朋友们参与其中,“大家都爱汾酒”主题品牌传播活动可参与性强,且富有创意性和趣味性。汾酒与汾丝即将上演一场双向奔赴。在新春佳节的美好氛围里,一起来感受“中国酒魂、活态为魂”在当今时代的创新演绎。
(新春走基层)85后青年返乡“跳农门”:从“水土不服”到逐梦乡野****** 图为张鹏为刚刚破土的秧苗浇水。 曾令刚 摄 中新网兴安盟1月10日电 题:85后青年返乡“跳农门”:从“水土不服”到逐梦乡野 作者 张玮 曾令刚 张禹 弯腰起身,手里锋利的刀片把一盘南瓜苗挨个斜着削去真叶和一片子叶;坐下,拿起一棵黄瓜苗,斜削去茎根部,并与南瓜苗刀口处无缝贴合,再用红色小夹子夹住…… 嫁接秧苗的整个过程不过两三秒,农技师张鹏手法娴熟,一气呵成。 新春将至,位于内蒙古东部的兴安盟突泉县白雪皑皑,映衬着曙光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内道路两旁刚挂上的红灯笼分外鲜亮。 而园区的温室大棚里满目绿色,农技师们正忙着育苗和嫁接秧苗,为今年的蔬菜、水果种植开个好头,孕育春的希望。 图为农技师们嫁接秧苗。 曾令刚 摄 “南瓜子要平着放,芽要放在正中间,撒过水后再覆盖保鲜膜,膜的厚度也是有讲究的,太薄太厚都会影响出苗率……”张鹏一边忙乎自己手里的活儿,一边不停地帮助农户答疑解惑。 张鹏介绍,播种深度控制在1.5厘米左右,种子6天就能破土而出。“这样的话,13天后嫁接黄瓜,正月初六就可以交付订单。” 这个春节,张鹏和农技师们要完成18万株的蔬果秧苗订单生产。“这批苗主要销往兴安盟境内和吉林省的部分地区,今年总共能育3批次,育苗300万株左右,毛收入能达到150万元。” 12年前,“85后”的张鹏选择返乡“跳农门”,从“水土不服”到得心应手,如今的他已经将梦想的种子埋进乡土,并生根发芽。 回首一路走来的育苗时光,张鹏感慨颇多。 2010年,从兰州理工大学毕业后的张鹏参加了突泉县组织的赴山东寿光学习育苗技术的活动,半年多后,张鹏回乡开始尝试育苗。 “但第一茬儿西红柿就遭遇了‘水土不服’,因为水、温度、土壤的差异,西红柿成熟后还没有手掌大。”关于第一次育苗,张鹏记忆犹新。 图为张鹏为村民传授育苗技术。 曾令刚 摄 张鹏说,当时好多人劝他放弃。“但我更想坚持。” 于是,张鹏改变策略,跑去和当地的“土专家”请教,鞋跑坏了好几双,笔记记了一摞又一摞,不断地尝试、总结。终于,他创新推出育苗和嫁接为一体的新方式。 2014年,张鹏育出的黄瓜苗抗病力极强,且采摘期能延长2个月,种植收益能提升30%。这一年,张鹏打开了市场,在政府给予的60万元产业资金的补贴下,他建起8个温室,成立了自己的农业公司,开始规模化、工厂化育苗。 现在,张鹏的团队一年要培育300万株蔬菜、瓜果、花卉秧苗上市。 除了秧苗成活率高、产量好、抗病性能强,张鹏还提供售后服务,“主要是技术指导,什么苗木适应什么水肥、喜欢什么温度,都要细致地教给农户。”如今的张鹏被内蒙古自治区农牧部门认定为“基层农技推广员”。 图为郁郁葱葱的育苗棚。 曾令刚 摄 “今年我又定了3000颗柿子苗、3000颗黄瓜苗,他家的苗成活率高,果实成熟后销路也好。”种了20多年大棚蔬菜的“老把式”何凤军每次来定苗都要和张鹏探讨一番种植技术。 在张鹏的带领下,当地越来越多村民参与到大棚种植中,亩年均收入均突破5万元。 忙完春节这一阵儿,张鹏计划继续外出考察学习,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要尽快攻克西红柿耐储存但口感硬的问题,早日推出口感型西红柿秧苗。 在张鹏眼里,嫩绿的新芽不仅代表春的喜悦,更孕育着农户们新的希望。“2023年,希望我们能培育出更优良的品种,让温室大棚成为种植户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 网信彩票地图 |